月经,如同女性健康的“晴雨表”
一直是困扰很多女性的难题
既怕它不来,又怕它乱来。
月经不规律,也叫月经紊乱,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改变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前后出现的某些症状,比如痛经,经前综合征等。
发病情况
75%的育龄女性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月经紊乱。发生率在15%~30%之间,尤其在压力大、生活方式不规律的城市女性中更为常见。
青春期(月经初潮2年内)和围绝经期(45岁以后)是月经紊乱的高发阶段。
常见月经异常问题
月经周期(指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通常是21~35天,周期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者为异常。
经期时间:出血持续时间超过7天或少于2天为异常。
经血量:正常月经量为20~80ml,月经量过多或过少为异常。
(粗略估计:单日浸透≥6片日用型卫生巾且持续多日属月经量过多;卫生巾几乎干净,持续时间短,颜色淡,整个周期<6片日用型卫生巾属月经量过少。)
经血颜色:正常经血颜色为暗红色,偶有小血块属正常;若经血呈深褐色、暗黑色或夹有大量血块,提示可能子宫内膜剥离不完全、排出不畅,或与子宫肌瘤等有关。
经期剧烈腹痛(痛经):常见于月经前或月经时小腹痉挛样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部分女性伴有恶心、头晕、乏力等,属原发性痛经;若疼痛剧烈影响生活,或出现突发性加重、进行性加重的腹痛,需警惕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器质性疾病。
经期之间的阴道出血:正常月经周期中,两个周期之间不应有出血;若在两次月经之间出现少量出血、点滴血或咖啡色分泌物,可能与排卵期激素波动、服用避孕药有关;若出血频繁、量多、持续时间长,需警惕子宫内膜息肉、宫颈病变等疾病。
如何应对月经不规律?
月经不规律的成因较为复杂,治疗方案也“因人而异”,需结合个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
目前,治疗月经紊乱主要包括以下方式:
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心态
月经异常通常与情绪和日常生活方式相关,心情好坏、压力、熬夜、节食等都会干扰体内激素分泌,进一步影响排卵和月经。
建议通过保持良好心态、减压、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和均衡饮食等方式调整,多数轻度月经紊乱可自愈。
药物治疗
对于因激素水平紊乱引起的月经异常,医生通常会建议通过药物来调节内分泌。如口服避孕药、黄体酮等激素类药物可帮助重建正常周期;
若经期血量异常增多,可使用短期止血药物控制;
对于不同体质的人群,可用中药如加味逍遥散、当归芍药散等来调经、缓解情绪,效果温和持久。
合并有甲状腺功能异常、高泌乳素血症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等疾病的女性,需对其进行系统性治疗,方可从根本上改善月经问题。
手术治疗
若月经紊乱由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内膜异位症、宫腔粘连等器质性病变所致,单纯药物治疗往往效果有限,此时可考虑手术干预。
目前常用的微创技术如宫腔镜、腹腔镜等创伤小、恢复快,在明确诊断后及时手术处理,可有效改善经量异常或周期紊乱等问题。
怎样预防?
虽然月经紊乱常常受激素水平波动影响,尤其在青春期、压力大或围绝经期阶段更易发生,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依然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维持生理周期的稳定。
保持情绪稳定,学会调节压力
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情绪波动大的状态,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进而引起月经异常。
通过冥想、瑜伽、运动或培养兴趣爱好来释放压力,保持情绪平稳。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生物钟紊乱会干扰体内激素分泌节律,尤其是熬夜、昼夜颠倒等情况,容易导致月经推迟或提前。
建议保持每天7~8小时充足睡眠,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
维持健康体重,避免过胖或过瘦
过度肥胖或体重过低都会影响卵巢功能。体脂过高会干扰雌激素代谢,而体重过轻则可能造成排卵障碍。
保持适宜的体重有助于激素水平的稳定。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适量的有氧运动不仅能增强免疫力,还能促进内分泌平衡。
建议每周保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锻炼,如快走、游泳、骑行等。
避免盲目节食和剧烈减肥
盲目节食、摄入热量严重不足,容易导致营养失衡,影响排卵,造成闭经或月经量减少。
建议采用科学、循序渐进的减重方式,确保营养均衡。
谨慎用药,避免激素滥用
非医嘱服用避孕药、减肥药或某些中药可能干扰正常内分泌系统,引发月经异常。如需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我干预。
定期妇科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建议成年女性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妇科体检,尤其是曾出现月经不规律、痛经或家族病史者,应提高警惕,做到有问题及时干预,防止病情发展。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调节月经周期,也能提升整体健康水平。月经规律与否如同女性健康的“晴雨表”,若长期出现异常,切勿忽视,及时就医是最安全的选择哦。
撰稿: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副教授 易棵
审核: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病区主任 教授 何跃东
富明证券-114配资查询-免费股票配资开户-配资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