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点个“关注”吧,这样以后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我的新文章,还能和朋友们一起讨论分享哦。您的支持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开场白·】——
刘备攻打刘璋进入四川时,带走了几个不太出名的将领。
关羽留守荆州,回头一看,全是些二线部队在打天下,心里滋味复杂。
在211年那年,刘璋听说曹操有意夺取西南地区,心里十分紧张,便请来了刘备作为外援,让他去汉中对抗张鲁。
结果请神容易送神难,刘备进川后,根本没打算再走了。
表面上刘备听从刘璋的命令,实际上却暗中部署兵力,最终自立为益州的新主人。
那批跟着他进入四川的将领,现在看来不起眼,但当时个个都是得力干将。
关二爷没来,赵子龙也没到,张飞只是匆匆出现一下便留在了荆州。刘皇叔带的不是主力部队,而是一支临时拼凑的队伍。
这里面都有谁呢?有黄忠、魏延、刘封、马谡、关平、李严、傅彤、陈到、吕凯、冯习、程畿,还有一位是庞统。
这些人有几个特点。首先,原本没什么名气。其次,大多年轻,喜欢冲锋陷阵。再者,不好调动荆州本部权力的人心。刘备显然不是糊涂人,他知道,把张飞和赵云带走,荆州就会大乱;带上这些人,没人敢反对。
关羽当时在江陵,掌控着荆州的核心地带。如果带他离开,谁又能镇得住东吴呢?荆州一旦发生动乱,刘备的退路就会被切断,别说夺取益州了,连自己的命都难保。
所以刘备出发前的计划非常周密。
他安排诸葛亮坐镇南阳,张飞驻守襄阳,赵云把守江夏,关羽镇守江陵。这样一来,荆州的四个重要地方都有人把守,就像四根钉子一样,牢牢地守住防线,让人无从下手。
自己这边,就简单上阵,带着一群愿意干活的人冲进去,抢地盘、吃苦、拉关系、熬日子。
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思考。当时刘备派遣庞统入川,并任命他为参谋。
庞统最初在涪县担任县令,受到刘璋的冷落。刘备却立刻提升他为军师中郎将,将他纳入核心团队中。
这表明刘备清楚,这场战斗取胜不靠武力,而是靠智谋。
我认为,这个团队虽然看起来普通,实际上却是刘备的“夺川先锋队”。每个人都很勇敢,愿意冲锋陷阵,从不拖累他人,也不计较个人得失。
相比之下,关羽这边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他需要应对东吴,盯着孙权的一举一动,还要处理好荆州各地方官员的关系,这些都是没人愿意做的苦差事,既困难又责任重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刘备虽然没说太多,心里却明白。关羽负责守卫,其他人则是开拓疆土的先锋。一个守护家园,一个开辟道路。
后来,很多人看不起那些“二三流”的将领,说他们资历浅、名气不大。但实际上,正是这些人打下了益州,而不是关羽、张飞和赵云。
攻占益州,全靠众将士奋力拼杀。
刘备进入四川后,首先攻打的是张鲁。接着,刘备又将目光放在了刘璋身上。刘璋那边人手不多,全靠坚守城池来拖延时间。
这给了刘备一个好机会,他一方面稳住刘璋,另一方面分兵切断对方的城池。最重要的战斗在雒城爆发,那里是整个益州的关键所在。
前线调度了一批将领:黄忠、魏延、刘封、冯习、傅彤、李严轮番上阵。不是一战定乾坤,而是天天磨、天天打,靠命硬撑出来的结果。
庞统在雒城前线提出了“连破三策”,结果在攻城时中箭身亡。这给刘备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但他没有就此停下,反而让黄忠和魏延顶替他的位置,继续推进攻势。
这一仗没啥传奇,只有堆死人。雒城死了多少人?没人记清了。
刘封、黄忠、冯习几乎每天都在前线,晚上也不卸甲。傅彤冲锋时被射中,直到去世都未下马。
这批人打仗不要命,拿着短兵器在壕沟里翻滚搏杀,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
当时关羽在荆州,雒城里的战斗打得非常激烈。这时,孙权派鲁肃来敲门,要求“借”南郡。关羽当然不敢借。
想出手帮助刘备是不可能的。
东吴那边一直盯着荆州的动静,只要一有动静,就会吞掉你半口。
关羽只能强忍着内心的焦急。远远地听见刘备在川中打得如火如荼,自己却动弹不得。那种滋味,不用说,谁都明白——急得快要发疯了。
有人说关羽武艺超群,但在这次益州攻略中,他却没能上阵。张飞也不在,赵云则留守江夏,主战场全是些不知名的干将。
最奇怪的是,刘备攻下成都后,他首先封赏的不是关羽、张飞和赵云,而是黄忠、魏延、马谡和刘封这些人。
魏延被派往汉中,成为北线的第一大将。黄忠在定军山一战成名。马谡虽然后来被诸葛亮斩首,但入川时是地方文官中的佼佼者。这些“杂将”每个人都拼尽全力争取机会。
什么叫可靠?是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还是日常能稳住阵脚?对于刘备而言,关羽虽然英勇,赵云虽然英俊,但打仗最缺的是士兵,而不是名声。
因此,他更愿意带上一些不太出名的人,而不是随意调动有名的大将。他追求的不仅仅是胜利,还有队伍内部的平衡。
益州之所以能够拿下,全靠这些不受人待见的将领们日夜坚守,拼尽全力。事实证明,有时候外表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有没有人愿意付出努力。
明白这一点,就知道刘备用人很有讲究,他是根据利益、时机和局势来安排团队,把最强的兵力放在后面,让一般的将领冲在前面,这样的策略既稳妥又精准。
这也是关羽后来在守卫荆州时感到非常棘手的原因。
人心涣散,没有了支援,孙权依旧不肯放手。等他准备反攻时,已经晚了。
益州一打完,刘备连夜调整了人事安排。张飞被派到巴西守北线,赵云则留在成都照顾内部事务,诸葛亮则坐镇益州后府。关羽依然孤军守着荆州。
别人得到土地和封赏,关羽却在荆州对着地图,看着东吴,看着曹操,找不到自己的路。
那一年刘备夺取益州时,荆州的情况其实已经很危险了。荆州的人力被抽调,权力分散,关羽几乎找不到可用之人。虽然刘备赢得了这场战斗,却埋下了一个隐患。
刘备进川的棋局下得真漂亮,但这样一步步把关羽逼上了绝路。
关羽镇守荆州,情况越来越危急。
那一年,刘备在成都宣布自己为益州的领导人,但荆州那边已经不太平了。
表面上关羽依然掌控着江陵,但实际上可用的人才越来越少。刘封已经前往成都担任副将,关平也随军入川,马良则转向处理内政事务。
原先依赖的那些核心人员一个个被调走了,现在只有关羽独自留在荆州守卫。
东吴开始蠢蠢欲动。孙权派鲁肃来谈判,说当年借荆州是临时的,现在打完仗该还了。关羽不愿意交还,刘备也不松口,事情就这么卡住了。
这一步卡住了,孙权心里早就决定要强行夺取。
魏国也没闲着。曹操见刘备拿下益州后实力大增,马上对汉中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在消灭了西线的张鲁后,曹军的锋芒转向了西南方向。
三方势力争斗,荆州成了风暴眼,关羽肩负的已不再是单一的城市,而是整个战略的最后防线。
问题是,人手不足,调动人员太慢。
刘备抽不出兵力帮忙,张飞才刚稳定巴西的情况,也无法离开,而诸葛亮镇守成都,自然更加不能调动。
关羽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面对着两个强大的敌人。
有人说关羽确实很有本事,没错,他的实力很强,比如攻打樊城、抓住于禁、砍下庞德的脑袋,这些都证明了他的勇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战争不仅仅是个人的较量,而是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
东吴的吕蒙率领军队悄悄过江,突然袭击了荆州。
关羽那时主要兵力都在北方,南方几乎没多少人守,结果江陵和公安几天内就被攻下了。
关羽回头想要救援,已经为时已晚,他的儿子关平也在乱军中牺牲,关羽自己也被俘虏,最终丧命。
这一切早在刘备进军四川时就埋下了隐患。前线打得越激烈,后方就越脆弱。关羽临死前并非不想求援,只是没有人能够帮助他。
刘备的新都刚建成,根本动不了,诸葛亮还在忙着铺路和建设,不可能轻易动弹。
我认为,关羽的失败并非是因为遇到了孙权,而是因为他在战略上存在漏洞,整体的调度出了问题。
刘备拿下益州,坐上了首席之位,却未曾想到荆州的关键全靠关羽一人支撑。倘若这根支柱倒塌,整个局面便会瞬间崩塌。
这叫“攻城易,守城难”。看似胜利在望,其实是危机四伏。
战后刘备失去了荆州,关羽去世后,他急忙下命令调兵攻打东吴。张飞因为催促得太急,被手下的人杀害了,就连最亲密的战友也没能幸免。
刘备这次的冒险赌注太大,结果反而失去了更多。虽然益州还在他的控制中,但人心已经动摇了。
刘备当时要是不带那么多兵走,留黄忠、魏延和刘封给关羽,荆州还能守得住吗?这事儿得好好想想,是个很重要的战术选择。
荆州不是因为被直接攻破而失去的,而是因为在战略上被忽视了才丢失的。关羽也不应该被视为失败者,而应该被视为一名牺牲者。
杂牌军撑起了蜀汉的半边天
益州战后,局势大变。关羽和张飞都去世了,刘备伐吴兵败,五虎将只剩下赵云一人。
刘备刚进四川的时候,带了一群手下将领,虽然他们看起来不起眼,但关键时刻成了顶梁柱,撑起了大局。
魏延是最早站出来的那个人。原本他是韩玄的部下,归顺刘备后没有背景,入川时只是一个先锋。在雒城之战中,他打出了名气,后来被派到汉中,成为了蜀汉北防的主帅。
魏延能守卫汉中这么多年,没让敌人攻破,这说明他不仅有胆量,还特别有头脑。
黄忠虽然年纪大了,但在定军山斩杀了夏侯渊,为刘备稳固西北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后来因为年老退休,他依然被封为后将军,在蜀汉的军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刘封原来是刘备的养子,进入四川后被委任为西线大军的统领。尽管后来因为孟达的事情被赐死,但在早期帮助平定西川的过程中,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他防守压力大时,常常独自带人强力进攻,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马谡文采斐然,管理地方有条不紊,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尽管他在街亭战役中失败被杀,但在入川初期确实起到了内政调度的中层骨干作用。
陈到、李严、冯习这些人的名声不算大,但实际上他们在益州的建设中主要负责后勤、粮食供应和武器装备的准备工作。
没有这些人,庞统死后,刘备根本撑不住大局。
刘备那年带去的12个人,除了少数战死或被贬谪,大多数在十年后都成为了蜀汉的重要将领。
他们是从战场一路拼杀出来的,不依赖家庭背景,也不依靠出身条件,完全是靠在战场上拼命奋斗才赢得的机会。
说到赵云,虽然他没有进入蜀汉的核心地带,但后来在北伐战争中,他多次担任先锋,与魏延配合得非常默契。
诸葛亮非常信任赵云,这不仅仅是因为赵云忠诚,更重要的是赵云能够在关键时刻承担责任。
我想说的是魏延,很多人认为他性格狂妄,不合群。
自从刘备去世后,直到诸葛亮五次出兵祁山,魏延始终担任北线的主将。虽然诸葛亮并不欣赏他,但也没有将他替换掉。
说起“杂将”,魏延堪称这一类的佼佼者。他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名师指导,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武艺和一把刀闯出一片天地。魏延去世后,由姜维接替,但北线的防御却立刻出现了问题。
这表明魏延确实挺过了那道难关。
刘备进川时没带最强的队伍,这是冒险也是布局。他用这批人去开拓新领土,用最强的队伍来守卫后方。可惜,后方没能稳住,主力部队也被过早消耗了。
刘备走了,蜀汉的牌也用完了。诸葛亮虽然能暂时撑住,但缺少能打硬仗的人。那些老将已经老了,年轻的一代还在成长,中间缺少一个能挑大梁的栋梁之才。
蜀汉能够坚持十多年不倒,关键在于刘备带走的那十二位不太出名的将领打下的基础。
这群人起初似乎并不显眼,但后来都成了关键人物。
关羽守荆州失败,背后是战略上的空缺;而蜀汉能撑过十年,靠的是许多没有背景的普通将领硬扛。
这就是历史。有时候你不在表面上表现突出,但在关键时刻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富明证券-114配资查询-免费股票配资开户-配资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