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初,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行至贵州赤水河畔时,陷入前所未有的绝境。蒋介石调集40万大军,布下“铁桶阵”,企图将仅剩3万人的红军彻底歼灭。
兵力悬殊、装备落后、补给断绝——这场战役在西方军事学家眼中,根本是一场“无解的死局”。然而,毛泽东却用四次横渡赤水河的“神来之笔”,让红军奇迹般跳出了包围圈。
红军的困境始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当时,博古、李德等人坚持阵地战,导致红军损失惨重。长征初期,湘江一战又折损过半兵力。到赤水河畔时,红军已疲惫不堪,而蒋介石的追兵却如影随形:川军封锁长江,滇军堵截西南,中央军紧咬后方。
毛泽东的决策看似“反常”:他命令红军一渡赤水,进入川南,摆出北渡长江的姿态。蒋介石果然中计,急调重兵封锁长江。然而红军突然二渡赤水,杀回贵州,直取娄山关,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当国民党军再度扑向贵州时,红军又三渡赤水,佯装北进,待敌军主力被调动后,秘密四渡赤水,南下直逼贵阳。
西点军校曾多次用沙盘推演这场战役,结论惊人一致:按常理,红军必败。但毛泽东的战术打破了所有军事教科书的原则——
用假情报和佯攻误导敌军,甚至让蒋介石误判红军要攻打贵阳,慌忙调兵“救驾”。
红军以小部队牵制敌军主力,主力则穿插于敌军缝隙,如游鱼般灵活。
毛泽东深谙蒋介石“求稳”的心态,故意示弱诱敌,使其疲于奔命。
网友对此争议不断。有人认为这是“游击战的巅峰”,也有人质疑:“若没有当地百姓带路和情报支持,红军能成功吗?”
历史学者指出,四渡赤水的关键不仅是战术,更是毛泽东对民心的把握——红军纪律严明,沿途群众主动提供粮食和路线信息,而国民党军则因欺压百姓屡失战机。
四渡赤水后,红军彻底跳出包围圈,为长征胜利奠定基础。这场战役的影响远超军事领域:
它颠覆了“以多胜少”的传统思维,证明“机动战”和“心理战”的威力。
朱德、周恩来等将领的默契配合,与蒋介石部下互相猜忌形成鲜明对比。
绝境中的逆袭,成为后世“逆境管理”的经典案例。
80多年过去,当我们复盘这场战役时,不禁要问:如果当年红军按常规打法硬拼,历史会怎样改写?
或许答案早已藏在毛泽东的那句话里:“打仗,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四渡赤水的真正神髓,不在“术”,而在“道”——在绝境中保持清醒,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富明证券-114配资查询-免费股票配资开户-配资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